我国自古有珍藏奇石之风,藏石大家不乏其人。唐代名相牛僧儒、李德裕在玩石上是公认的石痴;苏东坡也有爱石雅好,因深感一石之美无法比喻,遂刻石铭“岂多言”;米芾更被后世奉为赏石的盟主,曾收藏南唐李后主珍爱的奇石形砚台“宝晋庵研山”;宋徽宗更是从众多巧夺天工的奇石中精选出65只,依其形质,亲躬御题,定名为“宣和六十五石”;清乾隆则把米芾后裔米万钟因运资匮乏而放弃的一块重达百吨的奇石青芝岫视为国宝,运到颐和园,不仅三题石铭,还题诗数首。
刻字石用来比方正人的夸姣道德是总所周知的事,其实从古至今,刻字石还常常当作情人世表明倾慕的信物。《诗经·卫风·木瓜》中写道:“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认为好也。”《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傍边也有写道:“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其间琼、琚、杂佩都是与的配件,在情人傍边作为信物赠送。中国艺术历来强调艺术在道德上的感染作用,要求审美意识具有的社会价值。因此,凡是反映健康向上,崇高正大的艺术创造,必然会受到大众的欢迎,得到社会和历史的承认。甲骨文创新,气韵生动,厚实壮观,表现出古朴端庄的气质,体现了一种古拙平实的健康书风,符合我国的审美要求,所以,自石刻面世以来,深受世人喜爱。
汉代石刻的雄劲、简练,唐代石刻的精美、圆润,都表现了*进取、向上的气派和精神,在我国雕刻史上占有**的地位。石刻虽然有其特殊性,但它脱离不了自然、社会、思维的基本规律。没有哲学,石刻形成不了自己完整的体系。它贯穿在整个石刻实践中,并自始至终影响和制约着石刻的创作,包括创作思想、方法和审美观等。所以,成功的艺术家,其思想必定深入到哲学中去,由此明了世界的本源、艺术的本源、书法石刻的本源。理解了中国哲学,可以对石刻艺术从更深层的规律上把握。而对于历史唯物和辩证法的掌握,将使石刻艺术研究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宏观的层次上。
石头刻字常见的刻字技法可以分为两种,一是阴刻,二是阳刻,三是线刻。经常有人问那种刻字刻好看?其实不管那种刻字技法,要根据石头材质,字体风格,文字内容的不同,采取合理的刻字技法,雕刻到位才能体现出书法韵味,刻字石的两种刻法:
1、阴刻:阴刻简单点讲就是字是凹下去的,雕刻时向字样内部动刀,雕刻效果是凹下去的一种技法。阴刻的表现技法又细分为:尖底、平底、圆底;
2、阳刻:阳刻简单点讲就是字是凸出来的,向字样外部动刀的雕刻,使字样保留凸出雕刻部分。阴刻的表现技法又细分为:阳刻、阴包阳、阴阳。